易经里的“退卦”到底是什么?读懂它,或许能帮你避开人生的“硬伤”

更新时间:2025-11-07 08:02:05
当前位置:易明讲堂 – 为修学者指明佛法修学之次第与要道  >  动态信息  >  易经里的“退卦”到底是什么?读懂它,或许能帮你避开人生的“硬伤”文章详情


“退卦”:易经中被低估的“生存智慧”


在很多人印象里,《易经》似乎总与“趋吉避凶”“预测未来”绑定,卦象里的“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等充满力量感的符号,也常让人联想到“进取”“刚健”。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易经》六十四卦中,藏着一类专门讲“退”的智慧——它们不直接宣扬“如何赢”,而是教我们“何时退”“如何退”,这类卦象被后世称为“退卦”。


所谓“退卦”,并非简单的“退缩”或“放弃”,而是《易经》中对“收敛”“蓄势”“守拙”等生存状态的深刻诠释。在2025年初,某文化平台发起的“易经智慧与现代生活”讨论中,有学者指出:“退卦的核心,是让我们在‘进’与‘退’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就像潮汐有涨有落,人生也需要张弛有度,‘退’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进’。”那么,这些“退卦”究竟有哪些?它们又该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


从卦象本质看“退”: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养晦”


要理解“退卦”,得明确《易经》中“卦”的象征逻辑。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对某种“时势”的抽象概括,而“退卦”的本质,是当“时势”不利于“进”时,通过“退”来积蓄力量、规避风险。这类卦往往带有“山”“水”“地”等象征“稳重”“包容”的意象,或者卦辞中直接出现“小往大来”“含弘光大”“不事王侯”等与“退”相关的表述。


最典型的“退卦”当属“谦卦”(地山谦)。谦卦的六爻,从初爻到上爻,爻辞均围绕“谦”展开:“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尊高者谦虚反而更显光明,处卑下者谦虚也能让人敬畏),“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虚的名声远扬,适合出征平定叛乱),“劳谦,君子有终,吉”(功劳归于众人的谦虚,君子能善始善终,必获吉祥)。这里的“谦”,不是卑微的讨好,而是对自我能力的清醒认知——知道自己的局限,也懂得尊重他人,在《易经》看来,这是“天道”(高者自谦则更高,低者自谦则更稳)在人事中的体现。2025年春节期间,某职场博主分享自己用“谦卦智慧”化解危机的经历:他在项目攻坚期主动将功劳让给新人,反而获得团队信任,最终项目提前完成。这正是“谦卦”“谦尊而光”的现代印证。


另一个常被当作“退卦”的是“否卦”(天地否)。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象征“时运不济”。但《易经》从不宣扬“消极等待”,否卦的彖辞明确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刚柔 disconnect,万物不通,否之道也。”——虽然当前时运不通,但只要坚守正道,“大往小来”,终会迎来“泰极而否,否极泰来”的转机。2025年3月,某创业公司因市场波动陷入资金链危机,创始人没有盲目扩张或裁员,而是收缩业务,专注核心产品打磨,最终在半年后凭借产品创新获得新一轮融资。这正是“否卦”中“守正待时”的智慧——“退”不是放弃,而是在“不通”中寻找“通”的可能。


“退”的现代启示:当“进”的成本大于“退”的代价,退一步反而是“最优解”


很多人对“退”有误解,认为它是“懦弱”或“无能”的表现。但在《易经》的视角里,“退”是一种理性选择。2025年4月,某心理咨询平台发布的《当代人焦虑报告》显示,68%的受访者因“不敢退”而陷入内耗——担心退一步会失去机会,害怕示弱会被轻视,最终在“硬撑”中身心俱疲。这时候,我们不妨用“退卦”的智慧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现在的‘进’,是否真的值得?有没有更‘划算’的‘退’?”


“退”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人际关系中的“退”。比如“咸卦”(泽山咸),卦象是“山上有泽”,象征“感应”——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双向奔赴”,过度索取或强势控制,反而会让关系失衡。2025年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用户分享自己用“咸卦”思路处理与父母关系的经历:过去总因“买房”“工作”等问题与父母争执,后来学着“主动示弱”,先倾听父母的担忧,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关系反而更融洽。这正是“咸卦”“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的体现——退一步的“柔”,反而能让沟通更顺畅。


第二,职场中的“退”。“遁卦”(天山遁)是《易经》中直接讲“退避”的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这里的“遁”不是逃避,而是“审时度势”——当环境不允许“进”时,主动“退”到安全区,积蓄力量。2025年某互联网大厂裁员潮中,有位程序员没有盲目内卷加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当公司开启新项目时,他凭借准备充分的方案获得晋升。这就是“遁卦”的智慧:“退”不是放弃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进”。


第三,个人成长中的“退”。“谦卦”“明夷卦”(地火明夷)等都强调“守拙”——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追求表面的“完美”,反而能在积累中稳步前进。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的写作理念:“早期总想着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好作品需要‘退’到生活里,观察、沉淀、慢慢写。” 这与《易经》中“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的“循序渐进”思想不谋而合——“退”是为了让自己更扎实,更接近本质。


“退”的平衡法则:警惕“假退”陷阱,真正的“退”是“知止而后有定”


《易经》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退”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变”与“通”。但生活中,很多人把“退”变成了“逃避”或“躺平”,陷入“假退”的陷阱。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退”是“真智慧”还是“伪消极”?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是否在积蓄力量”。


“真退”的核心是“知止”。“止”不是停下脚步,而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以暂时停下来调整方向”。《易经》中“蒙卦”(山水蒙)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讲的就是“知止”——过度尝试、盲目行动,反而会失去机会,不如停下来反思目标是否正确。2025年某考研博主分享自己的“退卦”经历:他曾因追求“完美复习计划”而焦虑失眠,后来借鉴“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思路,不再强迫自己每天学满12小时,而是专注“核心考点”,最终以专业第一上岸。这说明,“退”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放弃无效努力”,让每一步都踩在“对的方向”上。


“真退”的另一个特征是“蓄势”。“谦卦”的“谦尊而光”,本质是“以退为进”——当你主动“退”出焦点,反而能更客观地观察全局,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2025年某投资机构的“逆向投资”策略就体现了这一点:当市场都在追逐热点时,他们选择“退”到被低估的行业,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最终获得超额收益。这正如《易经》中“潜龙勿用”的智慧——暂时的“隐”,是为了未来更有力的“现”。


当然,“退”也需要勇气。2025年5月,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研显示,82%的人害怕“退”后被贴上“失败者”标签,这正是“刚愎自用”阻碍“退”的表现。但《易经》中的“大壮卦”(雷天大壮)说“大者壮也”,真正的“壮”不是一味强硬,而是“知退能进”——承认自己需要“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就像2025年某运动员在比赛中因对手状态太好而暂时落后,但他没有硬拼,而是调整战术,最终逆转夺冠。这正是“退”的勇气与智慧——“退”不是认输,而是为了赢得更漂亮!


问题1:易经中的“退卦”具体指哪几个卦?它们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答:《易经》中明确体现“退”的智慧的卦主要有三个:谦卦(地山谦)、否卦(天地否)、遁卦(天山遁)。核心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谦卦强调“对内谦虚,对外包容”,核心是“以谦养德”,在团队或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否卦强调“在困境中坚守正道,等待转机”,核心是“以静制动”,在事业或时运低谷期发挥作用;遁卦强调“审时度势,主动规避风险”,核心是“以退为进”,在环境不允许“进”时发挥作用。三者虽都与“退”相关,但适用场景和智慧方向各有侧重。


问题2: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运用“退卦”的智慧?有没有明确的信号或场景?
答: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运用“退卦”的智慧:一是“目标冲突”,比如坚持某个方向会导致更大的消耗,甚至偏离本质目标;二是“过度消耗”,比如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身心俱疲却无进展;三是“时机不成熟”,比如环境不允许、资源不足,强行“进”只会徒劳;四是“关系失衡”,比如在亲密关系或职场中,因过度索取或控制导致矛盾激化。这些场景下,“退”不是逃避,而是通过调整策略,让自己从“被动消耗”转向“主动蓄势”,为下一步“进”创造条件。


上篇:易经第四卦艮卦:从卦象到人生,“止”与“蓄”如何帮你在无常中站稳脚跟?

下篇:雨水落,万物生:易经中,哪个卦藏着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