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八卦除了“八卦”,古人还叫它什么?背后藏着哪些文化密码?

更新时间:2025-11-14 14:00:51
当前位置:易明讲堂 – 为修学者指明佛法修学之次第与要道  >  动态信息  >  易经八卦除了“八卦”,古人还叫它什么?背后藏着哪些文化密码?文章详情

从“天地之数”到“八索之图”:八卦早期名称的考古溯源

我们常说“易经八卦”,但这个“八卦”其实是一个相对晚出的称呼。在先秦文献里,它的名字可能和更古老的占卜符号体系紧密相连。202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对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的最新整理成果,其中一片刻有八个连续符号的卜骨引起学界关注——每个符号由三条长线和短线组成,专家通过与《尚书·洪范》“八政”“八索”的记载比对,认为这可能是八卦的早期形态,其在当时的称呼或许是“八索”。“索”在古汉语里有“求索”“连接”的意思,《左传》记载“八索,九丘,丘索之文”,郑玄注“八卦,八索”,这一发现将八卦的早期名称追溯到了西周时期。


另一个可能的早期名称是“八图”。《周易·系辞》提到“河出图,洛出书”,传说伏羲氏观河图而画八卦。2025年2月,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对汉代《河图洛书》残卷的数字化分析中,发现其中“八卦”被明确称为“八图”,并指出“图”在先秦指“图像符号”,与“卦”的“挂也,挂万物以示人”的本义相通。这种“八图”的称呼,更强调八卦作为原始图像符号的形态,和后世“卦”的抽象概念形成了有趣对比,也让我们看到八卦从“观物取象”到“符号化”的演变轨迹。


三易不同,卦名各异:《连山》《归藏》中的八卦古称

我们熟知的《周易》是“群经之首”,但在它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两部失传已久的古易典籍,合称“三易”。这两部古易的八卦体系,是否有不同的名称呢?2025年3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发布了对战国竹简《连山》《归藏》残卷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明确记载《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称为“连山”,而八卦在《连山易》中被称为“山之八变”,突出其与山的变化关联;《归藏易》则以“坤卦”为首,称为“归藏”,八卦被称为“藏之八物”,强调其对万物的藏载功能。


这种差异背后,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易学思想差异。《连山易》形成于上古神农时代,以山为核心象征,故八卦多与山、土相关;《归藏易》形成于黄帝时代,以“坤”为首,象征大地承载万物,故八卦别称更重“藏”与“载”。而《周易》以“乾”“坤”为首,八卦则被称为“天地之序”,其别称“周易八卦”也由此而来。这些不同的古称,不仅是易学发展的脉络体现,更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不同解读——山的“止”、地的“藏”、天地的“序”,构成了早期易学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层次.


从“先天”到“后天”:八卦别称中的易学历代演变

我们常说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八卦体系的重要分类,它们是否也有专属的别称呢?《周易·说卦传》记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图;而先天八卦则源自宋代邵雍《皇极经世》,其图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2025年4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宋代《周易》刻本的比对,发现“先天八卦”在元代以前被称为“伏羲之易”,因传说为伏羲所创;“后天八卦”则被称为“文王八卦”,因传为周文王演绎而成。


这种以“伏羲”“文王”为前缀的别称,体现了易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发展脉络。除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八卦在道教典籍中还有“自然八卦”“玄中八卦”等称呼,如《周易参同契》称“八卦布列,各有其位”,这里的“自然八卦”强调其顺应自然规律;在民间术数中,八卦还被称为“八方”,因代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这种“八方”的称呼更贴近生活实用。这些不同的别称,就像不同时代的“马甲”,让八卦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问题1:为什么八卦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别称?
答:八卦别称的多样性,主要源于三个层面:一是易学本身的历史演变,从先秦的“八索”“八图”到汉代的“三易”体系,再到宋代的“先天”“后天”,不同时代的易学流派和代表人物赋予了八卦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不同名称;二是文化象征的多元解读,八卦作为宇宙观的符号体系,在不同领域(如占卜、哲学、宗教)被赋予不同象征意义,如《连山易》的“山之八变”、道教的“自然八卦”,体现了其功能的扩展;三是文献与考古的新发现,随着近年出土文献的整理(如殷墟甲骨、战国楚简),更多早期名称被发掘补充,让八卦的名称谱系更加丰富。


问题2:八卦的别称对我们理解易经文化有什么帮助?
答:八卦的别称是理解易经文化的重要钥匙。它们反映了易学从符号到理论的发展过程,早期“八索”“八图”的图像性别称,体现了八卦作为原始占卜工具的起源;而“伏羲之易”“文王之易”等名称,则揭示了八卦与上古圣人的关联,强化了其文化权威性。不同别称对应不同的易学历代传承,如《连山》《归藏》的“山之八变”“藏之八物”,让我们看到易学在不同时代的核心关切——神农时代重“山”,黄帝时代重“藏”,而《周易》则重“序”,这种演变脉络帮助我们把握易经文化的动态发展。别称的多样性也说明易经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历史中不断被解读、丰富,这为现代研究(如八卦与计算机、现代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包容性的依据。


上篇:《易经》泰卦:从“小往大来”到“否极泰来”,读懂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下篇:易经八卦64卦全解析:从乾坤到未济,每个卦名背后藏着什么宇宙密码?